獅子對人肉的好惡
‧知識通訊評論 2009/12/22
分析非洲肯亞一對噬人獅子遺骸,科學家對這種社會性獵食動物習性有了新的看法,但也引爭議。
【文/知識通訊評論】
分析非洲肯亞一對噬人獅子遺骸,科學家對這種社會性獵食動物習性有了新的看法,但也引爭議。
一百多年前,一對噬人的野獅,聯手在肯亞的建築工人營逞凶。新的研究結果顯示,這兩頭獅子對人肉的好惡不盡相同,而兩頭獅子仍是聯手作惡,說明獅子的社交關係相當具備彈性,這點出乎科學家意料之外。
一八九八年三月至十二月,一對獅子在肯亞查沃地區吃掉二十八到一百三十五人。為還原當時真相,聖塔克魯茲加州大學生態學家耶戈( Justin Yeakel)和同事以這對獅子的屍體進行研究,發現牠們大概將三十五人吞吃入腹,不過,多數是其中一隻吃的,另一隻仍是以獅子傳統嗜吃的食物為主。
耶戈與團隊預期,既然兩隻獅子是合作的結盟關係,牠們的食物應該大致相同,結果卻非如此。耶戈研究團隊於《美國科學院院刊》發表報告指出,這意謂獅子的行為較科學家原先設想的更複雜和有彈性。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,兩隻社會性的肉食動物儘管結盟一起行動,卻有不同的食物偏好。
獅子通常以啃食動物斑馬、牛羚為食,一八九八年乾旱、鼠疫嚴重,加上動物遭到大量獵殺,獅子在查沃地區變得覓食困難,恰好當時英國政府徵召了一批工人前往該地修築鐵路。
兩頭獅子趁夜偷襲,將人從營帳拖走,確知有二十八名工人入了獅口,至於當地土著泰塔人有多少人祭了獅子的五臟廟,數目不詳,從零到一百零七均有可能。九個月後,兩頭獅子才遭到獵殺。
耶戈分析獅子細胞組織的碳同位素比值,藉此了解牠們獵物的同位素比值。野食動物如長頸鹿、羚羊的碳同位素比值與餵養動物的不同,主要是因食物的差別,野食動物吃的是灌木與樹的嫩葉,而餵養動物則是吃草,兩者食物有不同的光合作用。
也在聖塔克魯茲加州大學任職,研究團隊的領導人杜米尼( Nathaniel Dominy)指出,這項研究同時需要人類的同位素比值,而研究團隊非常僥倖能取得這項數字。二十世紀初,一名考古學家在肯亞的一處聖地發現一百多個泰塔人的頭骨,並將它們運往英國。耶戈和杜米尼取得這些頭骨,發現泰塔人的氮同位素比值與草食動物不同。
而兩隻獅子的屍體,協助耶戈了解牠們在兩個時間點的食物偏好,一是從再生速度很快的尾毛,了解牠們活著最後二至三個月的進食情況,二是從骨頭的膠原蛋白,了解牠們活時平均一般的食物選擇。耶戈接著以兩頭獅子的同位素比值,模擬牠們的獵物組合。
結果顯示,在兩頭獅子的整個生命中,仍是以野生的草食動物為主食。直到最後數月,一隻繼續以野食動物為食物,偶爾才吃人,另一隻則改吃咬食動物和人。
從同位素比值,作者推斷並做成結論,在九個月的期間,兩頭獅子可能各別吃了十點五與二十四點二個人,或總共三十五人。
杜米尼對兩頭獅子聯手獵物,卻不分而食之感到意外。他了解獅子具備聯合防守地盤的習性,但是合作的團體如此極端地各吃各的,卻是前所未見的事。除了環境壓力, 嗜吃人肉的那頭獅子口部、下巴嚴重受傷,可能是他改以人類為獵物的原因。
明尼亞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動物行為學家帕克(Craig Packer)說,因為兩隻獅子的食物南轅北轍是它的最大特徵,因此很難據此類推出獅子的其他特性。
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人類學家安布洛斯(Stanley Ambrose)對上述的結論存疑,他指出不同的獵物可能有類似的同位素比值,因此許多獵物都可能是這兩隻獅子同位素比值的來源,而在牠們還未開始大開殺戒吃人以前,可能已開始吃人或完全不吃人。
耶戈坦承食物的組合非常多,例如模型顯示嗜吃人類的那頭獅子,食物中的人肉比例從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十六不等,但是它們的或然率也不同。人類占這頭獅子食物的比例大致是百分之三十。
無論數字為何,耶戈認為,這項發現說明,環境出現重大變遷時,生物體為適應環境,行為的可塑性也會隨著改變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知識通訊評論月刊》八十六期;訂閱知識通訊評論月刊電子版】
..點此觀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